关于海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的报告
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首个完整年度。处于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关键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加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力促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多项核心指标增速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创新宏观调控促发展顶层设计,经济运行质效双升
一是“按季抓、月跟踪”开启实施。着眼全年经济均衡增长和熨平经济波动,针对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开展“按季抓、月跟踪”,实现经济运行高频调度、准确把握、灵活调控。配套制定“最佳实践奖”,充分激发调动各市县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积极主动性,力促主要经济指标高开稳走、优于预期,季度均衡性稳步提高。
二是攻坚克难新举措助力破题。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赴一线查找和解决堵点难点,累计解决问题超4300个。构建高效闭环工作体系,针对跨地区、跨部门重要工作,建立“工作专班+例会”制度,打造“七要件”闭环,整合增强力量、统筹协调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导向性、科学性、公平性要求,设置省政府年度重点任务三档难度系数,为集中力量攻克难题给予明确指引。
三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5.2亿元、增长11.2%,增速为2012年以来最高,快于全国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19.1∶65.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82.5%,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3+1”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70%左右,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内需的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0.3%。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前茅,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二)塑造对外开放比较优势,发展红利持续释放
一是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大力推动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等先后制定。全力促成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清单公布,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调整优化。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系列政策推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启动。“4·13”以来,150多个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初步建立。
二是政策早期收获不断丰富。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企业超过600户次,受益高端紧缺人才逾5000人次,减免税额42亿元以上。利用三张“零关税”清单进口货物超50亿元,减免税额9亿元。“中国洋浦港”累计注册国际船舶30艘、运力达483.6万载重吨、增长34.3%。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拓展试点范围。加工增值免关税、启运港退税等多项政策交出“首单”、顺利实施。
三是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公平竞争、社会信用、营商环境、知识产权等15件配套法规先后出台。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积极发挥国际民商事争议调处作用,涉外法律纠纷多元调处体系基本形成。
四是封关运作准备全面启动。自由贸易港口岸布局方案制定实施,口岸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出台。围绕全岛封关运作,统筹对外开放口岸和“二线”口岸功能需要,坚持硬件筑底与软件提升同步推进,长短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海口港新海港片区“二线口岸”项目率先启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功能持续完善。
五是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高质量完成确诊病例救治,确保全省长期处于低风险。着力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全省全人群疫苗接种率达到95.3%。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日益完善,进出岛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全天候动态监管。64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点全面启动,离岛免税购物套(代)购有效遏制。金融风险化解取得突破,税收、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平安海南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群体性事件、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等“七个零发生”,在全国率先形成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全域覆盖,安全稳定形势达到建省以来最好水平。
(三)改革创新两翼齐飞,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一是制度集成创新引领改革突围。新探索形成代表性制度创新案例3批共20项,累计达到13批共123项,其中3项案例获国务院表扬。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行“机器管规划”[1],实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自动赋码。全面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持续推进“三块地”改革,累计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1410亩、村集体和农民直接收益超7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超过2.7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为特殊法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实施,省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农垦土地资产化扎实推进,完成20.9万亩土地评估入账。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有序放开。
专栏1: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第11-13批共20项) |
|
第十一批 |
包括财政预算全省一体化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省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十六个税(费)种“一次填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国际运输船舶出口退税税库联动先退后审,出口成品油“即检即放”检验监管,涉海旅游“一船一码”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治理新模式,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评估审批“三统一、三同步”,融合式、嵌入式、穿透式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共8项。 |
第十二批 |
包括社保、医保服务一体经办、一网通办、全省通办,防范房地产风险巡回法庭,“保税加工”转免税销售、跨境电商销售、一般贸易销售,备案即入、承诺即入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重点园区行政审批“不找人”“不见面”“零接触”即审即批,共5项。 |
第十三批 |
包括构建耕地“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四位一体保护制度,医药招采价格引导机制,保税区物流分离监管,境外船舶移籍“一事联办”,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链上化、一体化、智能化财政电子票据“区块链”管理,乡村振兴“外事直通车”,共7项。 |
二是营商环境“金饭碗”成色提升。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研究制定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实施方案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步构建营商环境“1+N”政策体系。接续实施创一流营商环境年度行动计划。市场主体体验改善。党政领导与企业家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建立健全,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建成使用。“极简审批”制度改革拓展到14个产业园区。“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实行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07项。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可办率达到55.6%。“一枚印章管审批”[2]改革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政府数字化转型迈开步伐。“海易办”平台完成75个省级系统对接整合,“平台之外无系统”能力初步形成。“海政通”平台完成64个系统集成接入,机关内部“零跑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信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三是科技创新翻身仗全面打响。顶层设计全面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科技开放创新若干规定》制定出台,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启动实施。“陆海空”创新高地加快构筑。崖州湾科技城“法定机构+双平台”开发运营模式高效运行,园区发展跑出加速度。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加快集聚领军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球招聘引进100名博士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高水平涉海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陆续入驻深海科技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等从文昌发射升空,对地观测基础设施等启动建设。科研平台巩固拓展。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共计64家、院士工作站增至70家。重点项目“揭榜挂帅”首次开展。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全国居首,投入强度升至0.77%。科技成果增量提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67项、增长27.1%。全省新获专利授权13632件、增长58.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件、提高0.9件。“智慧海南”[3]建设稳步推进。34个重大工程全面启动,国际通信服务设施、智能电网等项目加快建设,在政务办公、社会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样化应用场景。
(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内外循环更加通畅
一是践行项目为王,投资新政顺利开启。强化统筹引领。开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4],增强投资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综合驱动力。出台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全方位建立重点(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夯实项目支撑。高质量推进128个年度省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接续举办四批重点项目单月集中开工,总投资1380亿元的486个项目破土动工。全域调度推动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3400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4.7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18亿元,强化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资金支持。优化项目服务。提升全省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建设项目全覆盖调度、全环节推进。召开全省抓项目促有效投资现场观摩会,组成促投资工作专班深挖投资潜力,持续开展“三服务”破解堵点难题。首创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评估审批“三统一、三同步”新模式,项目审批质量效率明显提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增速为2017年以来新高。其中非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14.9%、占比63.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84.2%,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三成。
二是营造购物热点,消费提升态势益显。塑造免税购物金字招牌。持续优化购物环境,改善购物服务,增加邮寄送达和返岛提货方式,推动“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离岛免税经营主体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大幅增长84%。挖掘多领域消费潜力。围绕餐饮美食、汽车消费、体验消费、网络消费等策划系列促销活动、推出精准促销举措,餐饮收入、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5%和24.9%。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翻番、网络零售额增加超两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6亿元、增长26.5%。
三是加快双向开放,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 自由便利促进外贸增长。通关效率持续提升,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78.9%和99.4%,出口通关时间压缩至约0.7小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倍增,离岸贸易实现收支额74.8亿美元、增长4倍。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跻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年货物贸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476.8亿元、增长57.5%。其中,货物进、出口规模分别达到1144.2亿元和332.6亿元,分别增长73.6%和20.1%。服务进出口总额287.8亿元、增长55.5%。“引进来、走出去”精准招商。接续举办4次重点项目双月集中签约,签约项目242个、协议总投资额1140亿元,136个签约项目实质落地。构建全球招商引资网络,提升招商服务国际化水平,推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2亿美元、增长16.2%,其中九成以上聚焦现代服务业。
四是发挥独特优势,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全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首创乡村振兴“外事直通车”。多措并举促进高效开放合作。采用“云推介”方式促成多领域务实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打造“双循环”新型贸易基础设施。支持积极稳妥“走出去”,全年新增境外投资备案项目135个、中方投资总额27.9亿美元,分别增长2.9倍和6.7倍。推动重大战略联动共赢。加强琼粤、沪琼合作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与广东深化高质量发展合作研究,与上海签署、实施深化合作备忘录。
(五)延展强化主导产业骨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旅游业稳步恢复。全域旅游创建成效显著。海口秀英区、三亚海棠区、琼海、万宁、定安等跻身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评17家A级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儋州东坡书院、定安母瑞山等6家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旅游新业态快速成长。红色旅游明显升温,接待游客大幅增长2倍以上。乡村旅游广受欢迎,173家椰级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851.5万人次、增长82.4%。海洋旅游日益恢复,执行西沙邮轮旅游248艘次,接待国内游客6.8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近九成水平。深度旅游吸引物多点开花。国内首条豪华游轮旅游航线“深圳—三亚”开通,陵水海洋欢乐世界投入试运营。全省接待游客8100.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84.3亿元,分别增长25.5%和58.6%,接待游客人数恢复至2019年的97.5%,旅游总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14.4%,是全国旅游业恢复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二是现代服务业开放赋能。医疗健康产业极核凸显。全国首个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和评价重点实验室落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上海瑞金医院成功入驻,研究型医院即将开业,新增引进国际创新药械71种、累计达到200种,接待医疗旅游12.7万人次、规模接近翻番。教育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43所。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迎来“自贸港国际英才班”首批学生入校。崖州湾科技城入驻高校招录研究生超过1700人。金融业拓展开放空间。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持续丰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启动运行。54家(支)QFLP[5]基金落地,注册资本共计51.3亿美元。37家企业成为QDLP[6]首批试点,获得额度共计49.9亿美元。新增上市公司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破零”,新增备案创业投资企业8家。现代物流业枢纽逐步形成。洋浦港吸引航运资源加快聚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5万标箱、增长32.5%,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枢纽港地位提升。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南北两岸港航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美兰机场二期正式投运,首条第五航权[7]全货机航线“雅加达-新加坡-海口”开通运行。会展业品牌效应彰显。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一炮打响。来自全球共2628个品牌参展,促成交易超过96万件。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中国种子大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全年会展业营业收入增长64.7%。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000亿元,保持快速增长。数字经济高速成长。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开通,首条国际海缆建成商用。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吸引13家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入驻。海南生态软件园建成安全可控区块链平台,启动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全省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亮点纷呈。“深海一号”气田正式投产,石油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450亿元、增长15.8%。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效应显现,获批文号83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58个,均实现倍增。汽车制造业推出智能化新车型,产值增长1.3倍。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壮大。企业服务APP上线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实施,“琼科贷”[8]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02家、增长43.4%。
四是园区平台优化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省三级产业园区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运行,分类、分阶段、分层级考核评价体系同步构建,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升格省级产业园区。筹措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51亿元,促进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先行先试成果丰富。首艘“零关税”进口船舶落户洋浦经济开发区,首台“零关税”进口设备引进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首辆零关税进口汽车驶入海口综合保税区,首架“零关税”通航飞机落地海口江东新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专列”成功首发。极核作用充分体现。11个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过万亿元、较上年翻番。完成税收收入超5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850亿元,以不足2%的土地面积贡献全省超四成税收和近三成投资。
专栏2:海南省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分类 |
||
序号 |
发展阶段 |
园 区 名 称 |
1 |
成长期 |
合计8个:洋浦经济开发区(含东方临港产业园、临高金牌港产业园)、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老城经济开发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三亚互联网信息产业园。 |
2 |
培育期 |
合计5个:文昌约亭农产品加工基地、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儋州工业园、定安塔岭工业园、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 |
3 |
初创期 |
合计15个:海口江东新区、观澜湖旅游园区、海口未来产业园、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亚中央商务区、文昌国际航天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兴隆健康旅游产业园、乐东龙腾湾旅游园区、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陵水清水湾信息产业园、陵水润达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南南平健康养生产业园、海南湾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等。 |
五是要素保障得力见效。土地供给保障加强。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023.2公顷、增长30%,切实满足投资项目建设需求。落实“增存挂钩”[9]机制,力促闲置土地处置率提高到35.6%。财政金融精准发力。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措施。全社会存贷款分别增长10%和6.3%,其中小微贷款余额1362亿元、增长15.2%。八方人才加快聚集。设立人才服务“单一窗口”[10],在全国率先出台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全年引进人才19.9万人、增长63%,认定高层次人才1.2万人、提高10.6%。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宁气电投产运行,海口气电加快建设,全省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41.2万千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能源储备供应,海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未拉闸限电省份之一。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农业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407万亩、生猪存栏363万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稳产增收,产量分别达到516万吨和352万吨。常年蔬菜、热带作物扩大生产,产量分别达到79.8万吨和68.2万吨,各增长2.1%和2.6%。肉类总产量64.5万吨、增长12%。持续引导渔业走向深蓝,深海网箱增至1.2万口。“接二连三”效益提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9.8%。累计创建共享农庄试点200家,正式认定17家,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增长19.9%。转型升级绿色引领。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开局,乡村振兴绿色债券全国首发。
二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规模化供水能力持续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5%。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125.3万座,覆盖率达到98.8%。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1442个行政村,占比过半。完成农村裸露土地绿化近2.3万亩。乡村治理示范引领。形成2191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步成果,基本实现全省覆盖。建成琼海和乐东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积分制、红黑榜稳步推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乡村移风易俗。
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帮扶接续实施。5个脱贫县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2个行政村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资金支持继续加强。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1.1亿元,用于巩固脱贫项目建设。持续发挥小额信贷撬动作用,累计贷款金额24.4亿元。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三保障”[11]和饮水安全专项排查深入开展。
(七)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全省一盘棋”呈现新气象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全面启动。南北两大经济圈一体化省级统筹机制加快构建,海口美兰至澄迈老城市域列车正式开行,环岛旅游公路土福湾至海棠湾通道双向贯通。环岛旅游公路建设全线铺开,滨海城市带正在串连形成。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措施制定实施。
二是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新一轮户籍政策调整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稳步落实,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机制逐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17个基础较好的非行政建制镇纳入特色小镇创建范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1.1%。
三是陆海统筹发展呈现新面貌。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794亿元、增长16.8%。万宁乌场、乐东莺歌海、文昌铺前三大渔港全部开工。主动对接涉海企业融资需求,探索发行“蓝色债券”[12]。“智慧海洋”南海典型区域试点示范工程有序推进。万宁小海、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启动实施。
(八)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蓝绿底色蕴积增亮
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速。标志性工程成效显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核心区生态搬迁稳步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评价体系率先建成。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连续四年翻番。《海南清洁能源岛规划》出台实施,清洁能源装机比例提升至70%左右。推广新能源汽车5.8万辆、完成全年计划的2.3倍,新增充电桩超过2万个,纯电动汽车车桩比优化为2.2∶1。《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落地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和确权登记制度加快健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顺利推进。建成全国首个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白沙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碳排放评价试点、海洋碳汇研究试点顺利推进。首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到期任务全面完成,第二批中央环保督查、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分别达到98.5%和90.7%。《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并完成试点。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果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工作响应机制,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源排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碧水保卫战稳步进展。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升至5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44.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未达标水体治理,地表水达到三类水体比例提高到91%,城镇内河湖治理达到新水平。海洋污染治理效能提升。全面推行湾长制,推进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达到99.8%。
(九)倾情倾力兴文化惠民生,群众福祉不断改善
一是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党百年文化活动全面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深入实施。《伟大征程》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红旗不倒》《黎族家园》等剧目获中宣部肯定。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系列文化活动超过200场。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突破。成功举办环岛海钓大奖赛等逾百场体育赛事活动。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有力保障14支国家队冬训。海南选手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铜牌,创建省以来最好成绩。
二是民生事业加快发展。9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省初中AED自动除颤仪全面安装到位。99所公办中小学共4000间学生宿舍完成改造。防贫综合保险实现重点人群全覆盖。稳就业增收入收获实效。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1.5%、留琼率62.2%。外出务工农民工145.7万人。实施创业担保贷款等系列稳岗政策,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1万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超年度目标2.5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4万元台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两位数。公共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至86.7%。“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顺利完成,累计引进高水平中小学校、幼儿园83所,提供优质学位16万个。深入落实“双减”[13]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进入新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健康海南建设扎实推进。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加快建设,“大病不出岛”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省人民医院南院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三级医院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全面推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达到2个、同比提高66.6%。物价调控有力有效。压实“菜篮子”市县长责任制,创新抓好“菜篮子”保供稳价,15种可比蔬菜平均价格降幅居全国首位,带动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下降3.3%。
三是社会保障扩面提质。社会保险待遇提高。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优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38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标准增至194元。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全省华侨农场解决职工社保欠缴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困难救助力度加大。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贫困预警机制。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425元/月以上。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8亿元、特困供养金2.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过20万人。住房保障稳步加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健全,房地产市场供求平稳恢复,新建安居房3.9万套,新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3万套,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50个。
四是社会治理质效提升。基层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全省3196个村(社区)换届选举全面收官,班子结构“六升一降”[14]。社区治理机制优化。“一核两委一会”[15]机制健全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加快构建。社区治理探索创新。推动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形成“123+N”综合服务体系,建成运营28个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约76万余人。
综合来看,2021年,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26项核心指标中,25项优于或达到年度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低于预期,但总体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拓展,自由贸易港建设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进入加速通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和弘扬建党精神、汲取建党百年宝贵历史经验,贯彻中央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结果。
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宏观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亟需培养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仍显薄弱。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效率和精度有待提高,高质量投资动力需要更大力度激发。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困难较多,物价较高、收入较低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破解。重点领域风险需要切实防控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持续趋紧,开放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应看到,海南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历史机遇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全力拼搏、克难奋进,以实干把握良机,以创新开辟新局,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航船驶向光明前景。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任务措施
2022年是立足建党百年历史新起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完整年度,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重点,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16]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超过9%和9.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节能减排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为实现全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建议统筹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靠前发力实现良好开局
1.接续创新“按季抓、月跟踪”。一是优化指标体系。按照“全面综合、均衡平稳、科学评价”要求,全方位评估、改进“按季抓、月跟踪”指标体系。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完善“最佳实践奖”评选方式,健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指标表现、工作实绩等多方面因素确定表彰对象与等次,更好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三是压实开局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务实进取压实第一季度稳增长任务,合理安排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发展目标,切实做好全年经济运行衔接,释放“起步提速、季度均衡、全年平稳”明确信号。
2.全力争取“开门红、开门稳”。一是靠前发力加速。充分把握第一季度开局关键期,提前工作节点、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跨年度任务持续加速、新启动任务加快实施、谋划酝酿事项尽快成熟落地。二是靠前强化支持。切实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政务服务,支持企业春节期间不停工、不停产,实现跨年度稳定生产经营。推出系列稳产增产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局提产扩能,科学安排全年发展计划。三是靠前释放需求。强化促有效投资“开门红”措施,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动新建项目开工,确保投资动力跨年度平稳接续。实施促消费系列行动,紧抓春节旅游消费黄金期,围绕消费热点促进节庆消费。实施外贸外资“挖潜增量”行动。
3.纵深推进投资新政。一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坚持聚焦扩大“3+1”主导产业、“五网”基础设施、民生公共服务投资和提高社会投资占比,压茬谋划储备、推动建设高质量投资项目。实施“产业投资提升年”“基础设施推进年”专项活动,精准谋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适度超前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提升。二是加码重大项目“压舱石”。高标准遴选制定、扎实推进新一年度省重点(重大)项目计划。编制“1234”重大项目[17]清单,配套制定建设行动方案,以重特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强化投资动力。优化全省建设项目在线监管平台,以数字赋能提升监测调度精准性、问题破解针对性。三是多维强化需求保障。围绕重点投向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争取力度,优化政府债券使用方式,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推动PPP模式由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拓展基础设施REITs[18]试点,探索赴境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多管齐下撬动社会投资。建立多部门提前介入联合工作机制,精准高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用林、用海需求。四是加强招商投资联动。建立“牵头部门+业务部门+园区平台+行业协会+链主企业”招商机制,组织开展产业专题招商系列活动。发挥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引导和杠杆作用,采用“母—子基金”投资方式,带动多方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提高招商引资签约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和投资完成率。顶住压力确保全年投资增长8%左右,结构继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
4.精心塑造消费热点。一是打造千亿免税消费市场。优化离岛免税购物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丰富品牌品类,依托巨大国内市场加快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全年力争实现免税店销售金额1000亿元。二是推动医疗健康消费升级。支持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扩大进口特许药械应用,力争全年使用量突破2万人次。强化特色医疗专科,成立医美产业联盟,力争特医食品试点落地博鳌乐城,加快建设海南电子处方中心,全年接待医疗旅游人数突破14.5万人。三是开放塑造“学在海南”品牌。完善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确保2022年全面正式招生,新增签约落地知名高校2-3所。稳步推进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四是多点着力激活多元消费。继续强化政策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举办美食购物嘉年华等系列餐饮、商品促销活动。开展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支持打造特色商圈和新型社区便民生活圈,促进特色街区、特色民宿发展,有序发展夜市经济。持续推广“消费一码通” ,打造“放心消费在海南”。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5.加快提高经济外向度。一是发展货物贸易新业态。整合外贸、税收等政策优势,加快培育外贸专业市场,支持巩固外贸传统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围绕跨境新零售市场做大跨境电商业务。全年货物进出口增长15%。二是拓展服务贸易新空间。持续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用好27条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加快建设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扩大游戏等数字服务出口,推动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全年服务进出口增长15%。三是加强对外引资吸附力。建立重点国别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做大流量经济加强招引力度。深化与投资促进机构合作,优化政策组合,推动高端制造业、医疗健康产业等主导产业项目落地。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
6.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持续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落实减负纾困政策。执行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二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搭建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落实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新一年度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绘制产业地图,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探索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首席服务专员制度。完善问题平台核查处理闭环,进一步清理政府采购、招标领域不合理限制。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市县、示范园区。三是启动领跑改革行动。围绕“四最”[19]目标,持续深化准入即准营、政务服务“零跑动”等“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海易兑”平台作用,力促惠企政策切实落地。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数据跨业务、跨部门顺畅流动、充分共享,提升“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网监管”可感度。四是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开展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和提升行动,着力支持在琼企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上市公司培育“尖峰岭”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精英行动”、专精特中小企业“雏鹰行动”和“小升规”企业成长行动。全面完成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省属企业战略调整和布局优化。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平竞争条例》配套政策措施,强化反垄断工作,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深度融合,推进“诚信海南”建设。
(二)锚定如期封关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
1.大力厚植开放优势。一是持续扩大开放政策。加快研究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深入开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力促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制定实施。制定对外开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持续加强法治保障。进一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深入实施。科学运用自由贸易港立法权,加快完善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三是探索开展压力测试。抓住RCEP[20]正式生效契机,深入实施落实RCEP行动方案,围绕支持优势产品拓宽出口、扩大中高端产品进口等20个领域积极扩大外向型经济新空间。深入开展CPTPP[21]、DEPA[22]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研究,探索重点领域压力测试。
2.持续扩大早期收获。一是优化提升政策效能。推动适时调整“零关税”政策清单,力争放宽农业、医疗、文化等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研究修订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推动扩大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优化升级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单一窗口”。二是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完善政策实施配套措施,打通政策落地全流程。健全政策督查督办机制、落地推进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政策运用由“首单”向复制推广加快拓展。健全政策问效反馈机制,加强精准宣传解读,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制约政策发挥的具体问题。三是加强前端工作力量。支持北京前方工作组在招商引资、政策对接、宣传推介中发挥关键作用。落实“百家央企进海南”行动方案,以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3.全面提速封关准备。一是加快提升封关硬件。制定全岛封关运作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整体打包一揽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超前做好用地、用海、资金等要素保障,强化项目谋划技术支持、加强项目推进立体协同、建立项目实施奖惩机制。全面开展对外开放口岸、“二线”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64个非设关地综合执法点,启动建设海关智慧监管平台等重要功能性项目。开展全省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建设三年行动。二是着力完善配套政策。推动建立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研究制定海关对进出岛货物、旅游行李物品、运输工具等监管办法。加强口岸服务和监管制度创新,深化“二线”管理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研究。完善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三)拓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战场
1.提升“陆海空”科技创新高地。一是打造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做强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力创建国家实验室。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累计建成30家农业种质资源圃(库、场),支持三亚建设国家种业重大科研平台。引进、培育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业企业,打通南繁全产业链条,力争实现种子出口“破零”。二是提升深海科研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体系。推动国家深海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三是加速航天科技转化应用。完善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航天商业发射中心、航天主题公园项目,启动商业发射工位建设。
2.深入打好科技创新翻身仗。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海口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三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力度,扩大“揭榜挂帅”实施范围。充分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等政策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0.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2件。二是激发成果转移转化动力。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开展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打造海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三是示范引领“智慧海南”建设。全面推动34个重大工程项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启动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等重大融合应用示范项目。设立“智慧海南”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导入技术、人才,持续强化智慧功能、丰富应用场景、赋能智慧发展。
3.强化优化制度集成创新。一是圆满收官三年行动。聚焦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探索突破性创新和集成创新,全面完成18个专题行动共60项创新任务。二是打造制度创新名牌。持续开展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评选,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围绕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等重点领域优选表彰先进典型,引领改革风气、掀起制度创新风潮。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持续推动“机器管规划”,建立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深化“三块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合法流转、信贷融资新路径。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空壳村”全面清零。持续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持续健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完成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力争落地实施公路投融资改革试点项目融资方案。
(四)立足双循环交汇点融入新发展格局
1.全力促进经济顺畅循环。一是完善“五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湛海高铁、马村港三期码头、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力争三亚新机场正式立项,有序推动东方机场、儋州机场、美兰机场三期项目前期工作,拓展对外连接大通道。推进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十四大交通工程,构建“丰”字型+环线高等级公路体系。新增5G物理基站3500个以上,基本实现城镇室外连续覆盖。启动面向东南亚的新国际海缆建设。全力推动昌江核电二期、洋浦热电联产、美安气电等重大能源点建设,力争海上风电项目年内开工,启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打造“田”字型输气主网络格局,推动万宁至洋浦输气管线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县县通管道”。加快推进迈湾和天角潭水利枢纽等六大水利工程。二是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完成省和18个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深入落实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政策。出台节约集约用地办法和评价标准,推动闲置土地下降60%。推进垦区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补充耕地指标2000亩以上。实施“万泉河金融畅通工程”。健全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省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线上线下高效联动扩大信贷规模,确保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水平。举办首届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持续打造“南海系列”育才品牌,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上线数据产品超市,全面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支持建设国际离岸数据产业集群,丰富多元化数据产品供给。三是提升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推动建设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洋浦、海口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建设国际中转冷库。
2.走活协调融合发展“全省一盘棋”。一是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围绕打造“三极一带一区”[23],建立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互联共享水平。超前谋划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强化“海澄文定”“大三亚”两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动力。围绕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锐意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优势功能互补,港产城联动发展。将洋浦经济开发区300公顷土地纳入该地区第一期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范围。以环岛旅游公路为主环线,以环岛高速铁路等为纽带,打造滨海城市带。推进中部森林城市与生态型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康养产业,加快推进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公路前期工作,促进中部生态保育发展。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全域统筹和政策支持,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二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人才优先”落户政策。推动更多稳定就业和居住人员在城镇落户。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全覆盖,推进居住证与户籍“同城同权”。加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持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度。三是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建设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陵水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培育海洋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澄迈南海油气勘探服务基地建设。持续加强三沙建设发展。四是加快垦地融合步伐。开展农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垦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实施三亚垦地融合示范试点工程。
3.全力把握开放合作新机遇。一是依托“大平台”拓展“朋友圈”。启动服务与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工作五年行动,精心筹备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积极筹办博鳌亚洲论坛旅游大会、办好外交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二是创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平台建设,开展健康、绿色等新领域合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谋划“小而美”民生工程合作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三是加强重大区域战略链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海口、三亚,启动建设琼港经济合作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港—湾—城”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与江浙沪务实合作,深入落实与上海市深化合作备忘录,全力推进沪琼合作年度重点事项。加快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步伐,实现南北岸统一经营管理。
(五)加快构建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现代产业体系
1.丰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内涵。一是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区)建设。深度挖掘购物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低空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潜力,构建以“健康游欢乐购”为核心的旅游宣传推广品牌体系。办好“三节五展”[24],打造融合创新、全域布局的旅游节庆展会品牌。高质量开发邮轮旅游产业、大力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力争游艇出海突破15万艘次。全面推进旅游业15大工程,启动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二是引导旅游文体融合。引进、孵化高品质影视作品,植入海南元素,助力旅游营销。加快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打造沙滩运动嘉年华等顶级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三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展第三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完善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切实提升旅游文化市场综合治理水平。
2.提升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一是拓展现代物流业格局。支持洋浦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打造新海陆岛物流园,引导建设省级示范物流园。深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集成创新,依托“中国洋浦港”吸引全球港航要素聚集。设立用好各类扶持资金,扩大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全货机航线,聚焦洋浦、海口打造多功能国际冷链集聚区。二是完善现代金融业态。加快吸引外资银行、消费金融等各类机构来琼展业,推动首家公募基金法人机构落地,争取头部证券金融机构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支持保险业“扩面、增品、提标”。推进差异化、国际化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组建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支持海南国际清算所加快发展。深化QFLP、QDLP试点。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三是发展特色会展经济。扩大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影响力,大力打造全球消费精品中心。引进世界医疗旅游与全球健康大会等知名展会,打造知名会展品牌体系。全年会展业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2%。四是拓展现代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国际设计岛,组建设计产业协会,举办设计产业高峰论坛。大力发展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服务新业态,提高法律、会计等商务服务国际化水平。
3.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一是塑造数字经济优势。围绕动漫游戏、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抓好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和园区载体建设,导入行业头部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支持游戏产业“出海”。加强区块链技术融合示范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海底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力促电子信息制造项目加快建设。二是壮大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坚持向下游、向高端延伸,推动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精细化工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确保26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正式投产,加快250万吨/年PTA项目建设。力争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600亿元。三是促进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券政策,利用药械持有人制度大力引进医药研发服务机构、药品合同生产组织参与研发生产。推动国外新上市药械“乐城引进使用,海口注册转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南药产业发展。四是抢抓先进制造业新机遇。推进风电装备、游艇制造。研究制定车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粮油加工、保健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光伏、可降解材料等低碳环保产业。五是壮大科技创新企业队伍。大力培育引进瞪羚企业[25]和领军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500家。
4.优化重点园区功能平台。一是因园施策强化支持。高起点修编全省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评估园区政策,稳步推广“一园一策”,研究制定支持海口国家高新区、三亚中央商务区等精准举措。进一步厘清压实指导服务,属地管理、运营发展三方面职责,赋予园区更大自主权,推动成熟园区持续发展,扶持成长期园区加快壮大。二是创新融资建设模式。创新重点园区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促进自主发展。推动园区“标准地”[26]出让,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使用。三是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切实发挥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作用,着力强化要素资源保障,优化提升产业配套、公共服务,补齐做实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促进产业集聚、配套完善、产城融合,优化产业生态、创新生态。谋划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现代生物医药等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四是实施动态考核调整。实行“分类评估、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考评结果与园区管理人员职级晋升和薪酬待遇挂钩。
(六)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1.稳步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一是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7万亩以上,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种植,力争总产量达到350万吨以上。加快恢复生猪产能,支持打造黑猪全产业链。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产业。支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扩大椰子、油茶、沉香产量,支持天然橡胶保面积、保产能、保收益,完善槟榔地方标准。针对荔枝、芒果、咖啡等特色产品,新增“两品一标”[27]农产品20个以上。新建潭门、马袅、四更等3个海洋牧场,加快推进万宁乌场渔港等三大渔港建设,启动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琼海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提升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创建新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7个农业产业强镇。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乐东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试验区。推动建设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二是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试点,打造农旅融合高端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壮大热带果蔬等精深加工产业,全年实现加工产值485亿元、增长10%。规范推动共享农庄建设。三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用工需求为导向,以涉农基础设施项目以工代赈等为抓手,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务工,持续提升转移就业规模和质量。
2.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庄规划建设,全面推行农民建房审批“零跑动”。稳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累计达到3.63万公里。推动提升农村公路通达覆盖面和等级水平。推动规模化水厂管网向周边村镇建设延伸,优化管护机制,完善应急供水方案。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安全稳定供电水平。三是改善人居环境。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管用一体化试点。完成厕所防渗漏改造5万座以上。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促进垃圾就地减量化和分类处理。推进燃气下乡工程,推动“气代柴薪”覆盖所有乡镇。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新建100个美丽乡村、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四是优化乡村治理。推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探索乡村重要事务量化积分和激励机制,推动基层管理服务事项开展清单化管理。
3.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完善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提升帮扶质量。扩大产业项目规模,加强规范化监督管理,提升产业项目长效帮扶带动能力,谋划开展资产收益帮扶试点。加强对口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三是推动资金、人才下乡。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扩大涉农项目投资。优化资金结构,强化绩效管理,更好发挥涉农资金效益。拓展“信用村”[28]覆盖面,推动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逐步向全体胶农覆盖,推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实施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育示范工程。
(七)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海南样板
1.高水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是全力提升四项标志性工程。完成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持续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开展人工林和小水电退出处置,打造国家公园海南样板。持续推进核能、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清洁能源装机比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5万辆,力争市场渗透率超过30%,推动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落地。织密全岛充换电一张网,电动汽车车桩比保持在2.5∶1以内。支持以临高金牌港产业园等为平台,提高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0%。加强“禁塑”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入岛通道、农贸市场等综合整治,逐步完善可降解替代品产业链。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及资源化利用三年攻坚行动,全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万宁小海等海洋生态修复保护项目和矿山生态修复。二是启动第五项标志性工程。系统推进“六水共治”,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加快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海岸线侵蚀治理,落实海上环卫制度。确保地表水三类以上水体比例提高到9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9%。三是争当“双碳”[29]优等生。制定海南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试点,编制实施项目引进低碳指南。高水平建设运行蓝碳研究中心,启动蓝碳增汇示范工程。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坚持将安顿好群众生计作为督察整改治本之要,针对人工岛拆除等重点问题,实施全过程重点督察推动,确保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按时完成率达到98%。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二是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聚焦“三点三面”持续加强污染防控和治理力度,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力促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至13微克/立方米以下。加强臭氧污染控制,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三是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推动出台流域综合治理等系列配套方案,打造水库型生态综合补偿示范工程。建立自然岸线占用生态补偿制度。
3.执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是着力压实环保责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常态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能力建设。推进跨市县流域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加强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四是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切实执行环境准入标准。完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开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全面完成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加强海洋辐射监测能力建设。
(八)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
1.积极发展文体事业产业。一是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持续推进五大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建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海口湾大舞台二期,加快建设海南科技馆、省美术馆,开工建设省艺术中心。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推进“艺术讲堂”建设,加强艺术研究和剧种保护。举办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支持黎锦、椰雕、琼剧等非遗项目保护发展。二是开拓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建设。实施《做大做强琼中女足工作方案》,打造琼中女足品牌。完善三亚、儋州、万宁、琼海等综合体育场馆设施,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精心筹办第六届省运会,做好第十二届全国少数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办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打开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游戏电竞、文化演艺、文化创意设计和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布局。建设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全面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海南)建设,培育打造文化贸易产业链。
2.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就业促进条例》,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劳动用工制度体系。建立以薪酬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指标监测体系。二是优化就业服务。延续和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开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能力专项行动。加强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工作,扩大本地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加大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力度。新打造不少于5个省级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加大“旺工淡学”[31]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加强权益保障。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零欠薪市县”三年行动。推广应用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和智慧劳动监察平台。
3.全面提升民生公共服务。一是加强社会民生投入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着力保障民生支出,切实兜牢“三保”底线。问需于民谋划实施好新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二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海南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按照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要求,优质保量提供81项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水平。研究将宫颈癌疫苗注射纳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三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建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3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7%。新建、改扩建成普通中小学30所,新增学位2万个。启动“城乡一体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确保每个市县建成1所以上“省一级学校”。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互联网+教育”质效提升。深化“双减”工作,强化海南学生“特色印记”。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动优质中职学校举办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推动海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推进“县管乡用”基层教育人才激励改革试点。实施家校协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四是加快建设健康海南。巩固完善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全力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打造50个临床医学中心,加强五大救治中心[32]建设。推动建设全健康[33]国家重点试验室,支持市县人民医院新园区建设。建成省中医院江东新院区等重大项目,新增医疗机构床位约6500张,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提高至6.1张。建成投用“三医联动一张网”。扎实开展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个标准。持续开展“好院长”“好医生”引进,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提高到2.8人。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计划,大力推行“2+3”健康服务包[34]。支持黎医黎药研发与保护传承。五是优化养老托育服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推动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提高到2.5个以上。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区县、乡镇(街道)两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启动省残疾人康养中心建设。
专栏3:海南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 |
|
一、幼有所育 |
包括农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服务、儿童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共9项。 |
二、学有所教 |
包括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等,共10项。 |
三、劳有所得 |
包括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用工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共12项。 |
四、病有所医 |
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共16项。 |
五、老有所养 |
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福利补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共4项。 |
六、住有所居 |
包括公租房保障、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共3项。 |
七、弱有所扶 |
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共14项。 |
八、优军服务保障 |
包括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等,共4项。 |
九、文体服务保障 |
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全民健身服务等,共9项。 |
4.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研究制定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实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稳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快实施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台《海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修订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实现应保尽保。规范高效使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切实发挥扶危济困关键作用。三是优化住房保障格局。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稳步实施安居房政策,新建安居房5万套,新增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4万套。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准入和动态管理机制。启动改造608个城镇老旧小区。四是扎实做好保供稳价。“产、供、储、销”协同发力,重塑菜篮子供应保障体系。压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常年蔬菜基地稳产面积保持8万亩以上,本省蔬菜自给率达到60%,确保“15+N”种基本蔬菜[35]均价不反弹、争取再下降。稳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养老、物业等服务价格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不断促进外事、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对台、科协等社会事业发展,持续优化邮政通信、地质、气象、供销、统计、档案、史志等社会管理服务。
5.迈出共同富裕海南步伐。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海南实际,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历史机遇,聚焦发挥优势、补长短板、彰显特色,深入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综合性政策措施,在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探索海南路径。
(九)更高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
1.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是构建新安全格局。坚守人民安全宗旨,筑牢政治安全根本,统筹开放和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推进重大风险防控国内国际合作。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防控。深化网络综合治理,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加强经济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打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三是开展“护航行动”。全力以赴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打赢新一轮禁毒三年大会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依托“智慧海南”赋能平安海南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最安全地区。
2.提升风险防控体系能力。一是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围绕风险防控15大领域,认真落实防控任务,完善分领域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重点领域风险巡查、报告制度。探索建立“风险官”制度。二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持续推动社会面公共安全防控等重大项目建设运行,强化大数据手段深度应用。三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衔接全岛封关进程,进一步加强风险研判、预警和处置应对。持续做好投资、金融、税收、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持之以恒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江河防洪体系。
32.筑牢疫情防控坚实屏障。一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突出强化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严格落实“人、物、环境”同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市场监管,以“守好关口”促使“岛内放活”。二是从严从紧落实防控措施。严格压实“四方责任”,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监督检查机制。强化重点环节和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健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提升疫情防控处置能力。三是切实做好疫苗接种。坚持“应种尽种”,稳步实现全人群免费接种,建立高水平免疫保护屏障。
名词解释
[1]机器管规划:以国土空间治理监管全过程留痕、减少审批环节人为干扰及腐败问题、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社会公众办事便利度为出发点,以实现“数治”“智治”“共治”为总体目标,构建完善“四横四纵”建设总体框架(四横: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N应用;四纵:组织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督、用数据决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2]一枚印章管审批:将除公安部门以外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划尽划至市县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整合审批职权、调整组织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简化办事程序,最终实现“进一扇门、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套审批标准、一张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
[3]智慧海南:即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对接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推动海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计划。“智慧海南”以“大连接”“大平台”“大数据”为导向,以开放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精细智能社会治理样板区、国际旅游消费智能体验岛、国际信息通信开放试验区、集约化智能应用赋能平台、规范化支撑运营服务体系为建设重点,打造体现全球视野、国际领先、世界一流,覆盖城乡的智能岛、智慧岛。
[4]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五网”基础设施,民生公共服务、社会投资等重点领域,高度聚焦投资效益与质量,每年完成投资增速不低于10%。其中,产业投资增速12%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增速3%左右,民生公共服务投资增速10%左右,社会投资增速10%以上,力争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年投资的比重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5]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其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E(私募股权投资)以及VC(风险投资)市场。
[6]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通过资格审批并获取额度后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向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试点基金投资于境外一级、二级市场。
[7]第五航权:第三国运输权。市场准入权授权国允许承运人的定期国际航班在授权国下载来自第三国的客、货,或从授权国装载客、货飞往第三国。
[8]琼科贷: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琼科贷补偿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总规模不低于琼科贷补偿金额度10倍的贷款,单个企业可获得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9]增存挂钩:根据各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情况,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奖励或进行核减。
[10]人才服务“单一窗口”:面向国内外人才、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协同、覆盖全流程的自由贸易港人才服务“单一窗口”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只进一次门、只用一张网、只打一次电话”的高效便捷服务。
[11]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12]蓝色债券:是一项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通过资本市场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以支持对海洋的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有积极影响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4]班子结构“六升一降”:“六升”是指,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提升;“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率提升;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女性成员占比提升;35岁以下干部占比提升;退役军人占比提升。“一降”是指,全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约47岁,比换届前下降4.82岁;其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约41岁,比换届前下降7.32岁。
[15]一核两委一会:“一核”指村党组织,“两委”指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会”指村务协商会。
[16]“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7]“1234”重大项目:为做好全省2022年抓项目促有效投资工作,统筹谋划2022年开工或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的一揽子重大项目。按照总投资规模划分,初步计划包括1个1000亿元项目、2个500亿元项目、30个100亿元项目和40个20亿元项目,现正抓紧谋划夯实。
[18]基础设施REITs:即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推动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有效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新抓手。
[19]“四最”:实施最低市场准入,推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加快落地见效;实行最简权力清单,集中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建立完善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权力清单管理制度;打造最优审批服务,进一步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极简审批”改革,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实施最有效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20]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我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参加,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21]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22]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23]三极一带一区:“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儋洋增长极,滨海城市带,中部山区生态保育区。
[24]三节五展:国际旅游岛欢乐节、乡村旅游文化节、黎族“三月三”文化节,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国际旅游装备博览会、非遗文化展、进口体育用品展。
[25]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26]标准地: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可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27]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8]信用村:由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为农村、农户评定信用等级。
[29]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0]蓝碳: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31]旺工淡学:结合海南酒店、景区、旅行社、旅游餐饮的行业季节特点,针对培养对象实际,实行旅游旺季工作、淡季学习培训的教育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2]五大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33]全健康:关注人类、动物、环境的关联性,强调从“人类—动物—环境”整体视角解决复杂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主要路径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合作与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实现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最佳健康与和谐共生采取科学的行动方案与规制模式。
[34]“2+3”健康服务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
[35]“15+N”种基本蔬菜:茄子、上海青、黄瓜、青椒、尖椒、大白菜、长豆角、土豆、胡萝卜、蒜苔、芹菜、圆白菜、韭菜、西红柿、白萝卜等15种基本品种,“N”为各市县自选的若干种蔬菜品种。